青天」的名声,只因为两点,不畏权贵,为民请命。

    在太宗—世宗二朝加强法治建设的背景下,导致全国各地,讼师行业快速勃兴,而在京中,也出现了一批专门为高门富户打官司的「大状」,这批人,可谓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然而,自包拯就任洛阳府尹以来,这些人的「败诉率」直线下降,甚至到后来,一听是包青天亲自断案,都赶忙劝「当事人」止损为优先......

    广陵王刘继臻,乃是世宗皇帝四子,初封广陵公,刘维箴继位后,晋位为王。如今的大汉宗室,老一辈的,基本只剩下一个许王刘曜了,他当了将近三十年的中书令,对帝国朝局的稳定起到了突出作用。

    等燕王刘昭薨逝后,又身兼宗正之职,直到前几年,方以年高从中书令位置上退下,专心于宗正事务。依宗室惯例,刘维箴又以二叔安阳王刘继德为中书令,不过,到刘继德时,中书令的权威与作用,虽然依旧保持着,不过因为人的关系,也逐渐下滑了。

    刘继臻徒以亲贵,平日里也还算安分,但在范仲淹初任首相之际,闹出「闯堂」的风波来,背后自然少不了推手。只不过,就他自己,也确实与包拯有怨,因为他的女婿因为私贩盐茶、害人死命,被包拯拿下,当堂判死了。

    事前,碍于情面,刘继臻也低头做小,希望包拯能高抬一手,至少保住性命,结果,「包大人」原则性很强,毫无通融之处,在刘继臻找到皇帝之前,就将其婿判死了。

    这里又有个背景,在大汉帝国的地方官府中,唯有洛阳与开封二府,当堂判死的案例,几无推翻可能,这是二府府尹权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来源,这也导致,二府无法轻易判死,也达到一个制衡的效果。

    因而,当包拯的判决书生效的时候,能够救广陵王之婿的就基本只有皇帝,然而,当今皇帝,又岂会因一个罪证确凿的「郡马」,而去挑战政治潜规则?

    回到范仲淹这边,在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包拯,然而面对不依不饶的刘继臻,为免场面上闹得太不好看,最终将宗正许王刘曜请了出来,将刘继臻禁足三月,此事方才告终。

    但这件事,也成为范相公与朝廷内外那些不法勋贵以及顽固而强大的保守派们,角力战斗的开端,而类似的事件,在范仲淹整个执政生涯,是层出不穷,并且每一次,都能搞得范仲淹心力交瘁。

    范仲淹是一个渴望做事也能够做事的人,但是,当他很大一部分精力都不得不被牵扯到朝廷内部的龃龉上时,他为大汉帝国的一切努力,就只剩下苦苦支撑了......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