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这段时间,刘文济出宫的频率有些高,当然不似康宗一般好嬉戏游玩,他只是去拜访老臣,尤其是那些历仕数朝老臣宿旧,一慰老臣之心,继续养望,赚取了着“端拱皇帝”的好名声。

    而年近九旬,依然健在的寿国公李少游,则是一个不可能避过的人物,就冲刘文济这一番表现,也足显重视。

    思虑间,忽见李少游眼睛大睁,精神大振,手舞足蹈地,便开始宣讲起来:“想当年,高祖起兵,世祖年不过十七,老夫年方及冠”

    刘文济与李少游的交流,基本是各说各的,李少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刘文济则讲述着他想表达的东西,即便问对之间驴唇不对马嘴,但皇帝光环形成的滤镜下,画面却显得格外和谐。

    等刘文济离开公府,銮驾起行之时,刘文济不由怅惘的叹息一声,李少游虽然不属于那种传统的英雄式人物,但毕竟是开国功勋、世祖元从,也曾一度活跃大汉政坛,对大汉的政治、经济、民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如今老来,落得这番昏昏垂暮之态,实在令人唏嘘。同时,像李少游这样的“五朝老臣”,在帝国也是凤毛麟角了,而每一颗硕果,都弥足珍贵。回宫之后,刘文济便降诏,赐寿国公李少游袭衣、金器、玉杖等物品。

    而寿国公府内,送走皇帝之后,李宗恺方才下意识地松了口气,回到亭间,李少游已然又睡过了,鼾声又起,面态安详。

    李宗恺也仔细观察了老父一番,此时心中也充满了纳罕,他不知道,适才自家老父究竟是清醒,还是糊涂

    端拱元年,是一个凋零的年份,一大批“上古时代”的老贵陆续辞世,包括好几名重要人物。

    首先是广阳侯赵匡义,于当年七月初,在侯府中辞世,无疾而逝,算是善终,享年七十七。关于赵匡义,他的履历与身上头衔,无需赘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刘文济登基后,于府中大笑不止,笑到最后又哭泣不已,最终宿醉。

    对素来深沉内敛的赵匡义来说,出现这等异常的表现,这背后显然蕴藏着诸多复杂难言的情绪,而郁结所在,也必然与帝位有关。

    刘文济都能做皇帝,那刘文涣呢?这种事情,从来是越想越郁闷的.或许赵匡义到死,心中都还在默默地骂“妇人之见”!

    随赵匡义之后,就是寿国公李少游了,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秋寒直接被夺了命,享年八十九。

    虽然没有熬过九十,但算是喜丧,毕竟后事早就交待过了,朝廷也会给他该有的尊荣,留下的也是一个底蕴深厚、影响力强大的勋贵家族。

    “嗣子”李宗恺袭爵,可以提一嘴,李宗恺的袭爵,于李氏内部也埋下了冲突的种子,且不提李少游那数十名子女,就是长子李宗瑞一脉,就不可能心服口服,毕竟在他们眼里,祖父的遗产,应是他们的。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则是前尚书令张齐贤了,在登基之前,刘文济有一个重要举措,那就是把曾经被康宗贬出中枢的宰辅重臣们召回京,参加登基大典,以慰老臣、忠臣之心。

    张齐贤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对刘文济的作用也是巨大,若不是李沆、吕蒙正已逝,开宝中期的“政坛三杰”再度齐聚中枢,也算一段佳话了,当然对刘文济的支持作用也会更强。对此,刘文济也只能暗觉可惜了。

    来京参加完大典,与新皇讨论了一番治国之策,并上呈他总结了一生的治政经验,然后就于礼宾馆内辞世。

    除李、赵、张三者外,在这一年,还有一位不那么重要但身份足够尊贵的人物也去了,那便是吴王刘晖。以他颓废、放任多年的生活习惯,能活这么久,本身就是一种意外。

    对帝国而言,刘晖并不重要,甚至已经难谈影响,但刘晖的死,却引发了一起波澜。

    传言说,吴王并非病逝,而是另有缘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