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该同德明学学!」

    「儿本无意与众兄弟相争......」赵德崇嘀咕道。

    「上有君恩,下有父命,你敢违逆?」赵匡义恼怒道。

    「是!」见赵匡义发火,赵德崇自不敢再拒绝。

    比起赵匡胤,赵匡义膝下可就子女众多了,但他最喜爱的,还是深肖乃父的长子赵德崇,视为传家者。

    相比之下,认识到继承无望的其他儿子,在长成之后,多开始自己谋求发展,尤其是次子赵德明,二十八岁的年纪,已是介休县令,当然走的不是正统的朝官知县路子。

    ......

    阳春三月,本是春暖花开,万物茁壮成长的时节,然而曾经一派繁荣喧嚣的成都平原,却包裹在一片萧索与破败之中,满目尽是烽烟过后的疮痍,杀戮、饥饿与疾病,混乱与无序,成为天府之国上空挥之不去的阴影。

    作为西南第一大都会的成都,阖城上下,都沉浸在一种压抑而残酷的氛围之中,四面城垣都残留着战争的创痕,而沿着成都城池展开的那些城厢建筑,则大多毁于战火,少数残余,也成为叛军栖身苟存的场所。

    从城头往下望去,城下是一片混沌,密集的尸骨代替誉满西南的芙蓉堆在城基下,大段大段的护城河被攻守双方的尸体淤塞。

    而从城下向外,道路、原野、树林、河流,或密集、或零落,堆叠着无数尸骨,无人理会。成都的官兵倒是有清理的意图,不过每有出城之意,都会被城外的起义军不要命地打回去,那是一种同归于尽的气势。

    也就是气候还未完全热起来,否则,这样的环境下,大规模的疫病已经爆发了。

    而在这些尸骨上,是攻守双方几十上百万人的熬斗,死战,过去的两个多月,几乎每天都有战斗,隔三差五就有一次冲城......

    城外的叛贼,姑且算是叛贼吧,就像蚂蚁一般没有穷尽,死伤个十数万人了,也能迅速补足。用城守主将上官正的说法,那贼首李顺是把蜀中所有的泥腿子、贱骨头都鼓动起来了,怎么杀也杀不尽......

    事情还得从去岁双流之战后说起,王小波战死之后,余部四散而逃,按理说追剿残寇,讨灭余党,乃是水道渠成的事情,即便有些波折,费些时间,最终川蜀都将重新恢复平静,回到过去的秩序下。

    但是,个中的波折之大,出乎了所有人想象,而由起义军重新卷起的巨澜,几乎把整个成都平原给淹没。

    这其中,官军的过分逼迫,是很重要的直接原因,很多将领,为了战功,为了升职加官,不许起义军投降,甚至有杀俘的举动,至于抢夺抄掠什么的,简直就是温良之举了。

    双流之战起义军虽然失败,但蜀中旁户、贱民的怒气可还没有彻底消散,而官府官军逼迫更甚,于是在愤怒而狂热的氛围中,「二次起义」爆发了,领导者正是王小波妻弟李顺。

    双流之战后,他一路收拢余部,逃回青城,其后率领数千人,西攻邛州,被其一举攻克。

    邛州固然贫瘠闭塞,当更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成为其扩充势力的良所,早在王小波举事之初,那里便有汉夷百姓响应,只不过被迅速扑灭,而在李顺大举西攻之前,那里对现状不满的贫民早就蠢蠢欲动了。

    因此,入邛州的李顺军,不仅暂时摆脱了官军的追剿,得到休整,随着其延续王小波「均贫富」主张的展开,还获得了大量兵源,邛州的穷苦百姓,踊跃加入,共抗苛政,数日之间,在李顺麾下竟然聚集了两万多义军。

    而闻李顺在邛州复燃起义军,

    被官军迫得降无所降,避无可避的王小波残众们,也纷纷入邛投奔,一时间,起义军声势再起。

    至于官军,也终于从捞取战功、钱财的兴奋中清醒些许,上官正命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