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奉太詹事之命而来,见过李刺史,一些书须李刺史签字。”

    李清打量一下他。见他约三十余岁,面色白净,目光清澈,留有三偻黑须,似乎见过,也是东宫官员,却没说过话,便笑了笑回礼道:“我好象曾见过你。你可是来太派来替我办理交割之人?”

    “是!不过吏部已将我批转为敦煌县县令,以后还请李刺史多多关照。”

    李清眼睛一挑,两道目光直刺此人,除了替自己整理书之人,太竟连敦煌县县令也安插了人吗?

    “请问先生尊名?”

    “哦!”那人歉然地笑了笑,“我倒忘记通报姓名了。在下姓张名巡,蒲州河东人,现任太通事舍人。”

    “什么!”

    李清忽然失声叫起来,手指着他竟说不出话来,他早起本来就着了些风寒,而与李隆基一席谈话后,更已心力憔悴,而此时他再心神激荡,一个时辰内从极寒变成极热,李清感觉到头开始发晕。颓然坐到椅上。

    张巡,开元末进士探花。天宝初年任太通事舍人,后为李林甫不喜。调为真源县县令,安史之乱他率几千疲弱之民,抵抗安禄山十几万大军,历时半年,杀敌数万,最后全城军民大半饿死,城陷不屈而亡,忠义千古。流芳百世。

    此时他正任太通事舍人,因李清为沙州刺史。他被李亨选,也由此升了半级,转任敦煌县县令。

    “大人,身体可有不适?”

    李清摆了摆手,“没事!多谢张县令,”

    他慢慢站起来,郑重地向他施一礼,肃然道:“我李清真心地欢迎张大人到沙州为官。”

    .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琳地府前便已人声嘈杂,近百辆马车装满了的物品,还有随车的家属,

    女人和孩都坐在马车上,男人们骑马在两旁跟随.

    三百名李清的旧部天不亮便从长安各地赶来,一人不少,衣甲鲜亮,个个精神抖擞,武行素一马当先,护卫着车队,要去西域了,每个人的心都激动而向往。

    “贤侄,这一去,几时归来?”

    台阶上,李琳与李清依依惜别,李清已经向府内看了扫了三次,依然不见李惊雁的人影,他心失落到了极点,心象刀割一般难受,“她竟不来送送自己么?”

    可长辈的问话,他不能不答,只得拱拱手勉强笑道:“明年年初要回来述职,届时便可见到。”

    “保重!”李虎枪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各位保重!”

    李清向大伙儿团团一抱拳,一咬牙,翻身上了马。

    “出发!”

    沉重地车轴声隆隆转动,沿着朱雀大街向明德门驶去,李琳望着他的背影渐渐远去,苍老的眼竟流出一颗浑浊的泪珠。

    “孩!祝你们一路平安。”

    开城门的钟声早已敲过,城门处,士兵们正忙碌地盘查着往来的商旅,李清地车队开始缓缓出出城。

    “李郎,你不高兴吗?”

    帘儿的笑颜从车窗里露出来,昨日的交割书,并没有让她留在长安的命令,这让她心花怒放,最担心的事情终于没有发生,她的心已经飞向遥远的地方,那里,将是她的新家,也将是她孩诞生的地方。

    “没什么,眼看要离开长安了,心里有些失落。”李清忍不住又回头看去,宽阔的朱雀大街空空荡荡,行人寥寥。

    他心叹了口气,慢慢回过头来,忽然,在城门边上,他看见了一辆熟悉地马车,而在马车旁,他看见了一袭雪白的衣裙,李清惊呆了。

    在风,裙琚飘舞,宛如仙临风,她地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目光里充满了坚毅和决断,仿佛为她地理想、为了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