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事务,说是天一教那边气焰越来越嚣张,若是不及早弭平,早晚要成为大宋心腹大患,微臣人等辗转难眠,且忧且虑,请陛下立即催促马军司进兵,四面围剿,dn平贼寇。

    这奏疏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谁也没有得罪,里头既没有含沙shè影、指桑骂槐,没有指斥任何人,有的只是一片忧国忧民,拳拳护佑大宋的心思。

    奏疏上上去,倒是没什么反响,毕竟明眼人都知道,沈傲刚刚到了薄城,现在进兵,终究有点儿不太合适,这几位忧国忧民的上疏官员,实在是太心急了。

    也有现有点儿不对头的,明知这样的奏疏无用,却还要递上来,这是什么意思?

    只是就算有什么不对,却也无人站出来反驳,人家忧国忧民关你屁事,你要反对,那岂不是说你身为朝廷命官,尸位素餐,这般大的事,你却一点儿也没有放在心里?

    所以这种奏疏反对不得,只能看热闹;宫里头对这奏疏的态度只是留中,意思就是这奏疏已经看过了,嗯,今天天气不错!

    如一颗小石掉入大湖,这三本奏疏,只惊起一点儿涟漪,过后就被人遗忘了。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市井里头却传出许多古怪的消息,有说沈傲是拥兵自重,不肯进兵剿匪的。也有说沈傲虽是文曲星下凡,兵事却是什么都不懂,朝廷这边用错了人,看他现今的模样保准是畏战不前的。

    这些流言开始只是些小风声,偶尔几个人谈及,只是京畿北路距离汴京太近,对剿匪的消息,汴京人涉及到切身利益,当然也都愿意关心,所以流言就有点儿遏制不住了,到后来说什么的有,也有些为沈傲辩护几句的,立即便会引来旁人口诛笔伐,张口便问:“沈傲若真有诸般本事,为何这么久还不见他有什么动静?为何还不见他进兵。”

    这一句诘问,有理都变得无理了,往往辩护之人只好灰溜溜地告饶。

    再后来,汴京城里也出了个周刊,叫知闻纪事,汴京虽大,遂雅周刊也办了好几年,可是这知闻纪事却还是汴京的第二份周刊。其实商贾们也早已对周刊的利润眼红得紧,可是真正筹办的却是一个都没有。大家心里都清楚,周刊这东西往好里说是博人一笑,往坏里说那就是妖言惑众了。寻常商贾,就是巴结了个尚书、侍郎,也绝不敢轻易去触这雷管的,所以知闻纪事的创刊,倒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这份周刊的背后是谁在主导?又认了谁做靠山?

    往深里一想,许多人便嗅出了点儿味道,倒也愿意花钱去买第一期的知闻纪事,想看看这里头说些什么。

    看了第一版的文章,里头的言语就有点儿过激了,详细说了京畿北路距离汴京如何如何近,又说天一教如何气焰嚣张,是小心暗示,若是再不剿除,早晚酿出大祸,后的要点还是隐约提及及早进兵的事,说再耽误,极有可能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