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他抢先发难,率十五万大军离开山东,进军淮北,在汝阳建立了新的崔氏本宗,自立为家主,且自封淮北节度使,天下第一大世家崔家走上河东张家地老路,就此分裂成南北二宗。

    七月的陇右除了天气炎热外,人气也格外暴热,近三万名从关中、河东、蜀中以及关陇地区的士子赶来报考新成立的河陇书院,早在六月初,张焕便派遣大量的人到各地去宣扬河陇书院的办学宗旨:为收复大唐河湟、河西失地建立后备官员储备,无论贵贱,唯才是举。

    虽然河西、河湟地处偏僻,但由于世家子弟大量侵占各地官员名额,使得无数寒门士子求仕无门,但张焕所打出的无论贵贱,唯才是举的口号极大地引发了他们的共鸣,在胜利收复河湟失地

    的鼓舞下,仍有无数渴望施展才华的士子涌到金城郡,参见五百个名额的争夺,他们中间不乏已经高中金榜的进士。

    五泉县内人声沸腾,大大小小的客栈皆已爆满,甚至寺院、道观里也挤满了求宿的士子,刚刚恢复职能的五泉县衙异常忙碌,二百多名由士兵充作的衙役挨家挨户地进行动员,以官府补贴一定钱米的办法让普通人家也接受士子的住宿,尽管如此,来赶考的士子依然络绎不绝而来,县令唐献尧只得向军队求援,在张焕的命令下,驻扎在城内的三万大军让出了一半的军营,终使得所有参考士子地食宿得以解决。

    这次士子大量涌入。金城郡州衙却是最大地失败者。他们也动员民众安排了部分士子,但这些没有一文补贴的民众却被巡逻士兵以未经县衙许可擅自留宿生人的罪名处予重罚,这次偶然的事件强烈地向金城郡民众暗示,真正的官府是县衙而不是州衙。

    不过和这次盛况空前的书院入学考试相比,这次县州之争只是一个小小的花絮,很快便被城中热烈的气氛淹没了。

    离考试还有五天,考试地题目类型便已向考生公布,考策论及做诗。并以策论为主,这一下让许多临时苦背《论语》、《中庸》的士子都傻了眼,但很多聪明的考生都猜到了策论必然会偏重河湟和河西,一时间,各个客栈、酒楼中充满了士子们对收复河西及安西的辩论。

    这天中午。张焕带着几个从人在城中微服私访。想听一听这天两天下属们总提到的士子辩论。绕了一圈,又不知不觉来到了城西地西湟酒楼。

    今天,西湟酒楼和往常一样热闹,挤满了前来就食地士子,不过今天却格外吵嚷一些,掌柜告诉张焕,有两个士子就仿佛天生地冤家对头一般矛盾尖锐。在酒家二楼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张焕有了兴趣。便快步上了二楼,只见数百人里三层外三层。把一个靠窗的位子围得水泄不通,两个亲兵挤开一条路,将张焕让到了最里面。

    只见桌案面对着坐了两人,皆横眉冷对,就仿佛两只欲开斗的公鸡。

    这两个人一个年纪略长,已三十余岁,叫做李吉甫,河北赵郡人,名门之后,他酷爱游历,曾追随其族兄大诗人李白到过大江南北,今天他来陇右倒不是为了应考,他在四月时已经由门荫入仕,官拜从八品的都水监主簿,这次是来陇右公干,适逢河陇书院考试。

    而另一个却十分年轻,刚到弱冠之年,叫做牛僧孺,陇右安定郡人,出生寒门,他与李吉甫本无瓜葛,只是和他同桌吃饭,但李吉甫在畅谈科举任官时抨击寒门子弟只知死读书,不通人情达练,缺少良好的家族教育,远不如名门子弟,所以门荫制要比只懂一诗一文便可为官的科举制好得多。

    此言激起牛僧孺强烈不满,他愤然道:“以公之所论,天下只分贵贱便可,贵人生生世世享受荣华富贵,独举官场权力,而贱人只须躬耕田垄,任人宰割,岂不闻魏晋之短亡就在于人分贵贱,庸人于朝、贤人于野吗?难道我大唐之强盛不就在胸襟博大,以科举取天下之贤士吗?”

    “黄毛孺子,不弄懂我地意思就大放厥词。”李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