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安的意思,他沉声问道:““大将军的意思是,将来会出现两个花剌子模?”

    “出现两个花剌子模是必然的,如果你有能力劝说已经信仰伊斯兰教的花剌子模人重新皈依祆教,那我什么都不用担心,否则,就算我杀光了花剌子模的穆斯林,那曼苏尔也一样会杀光你们,只有让曼苏尔心有忌惮,他才有可能放过你们,阿尔斯兰殿下,作为一个国王,我希望你能学会必要的妥协。”

    阿尔斯兰默然无语,他知道李庆安说得是事实,经过五十四年漫长的岁月,花剌子模早已经分化,也早已经将他淡忘,他若能得到祆教徒的支持而重新复国,那已经是他莫大的幸运,他哪里还敢奢望信仰伊斯兰教的花剌子模人重新皈依祆教,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处理好宗教矛盾,迟早会爆内战,或许一分为二是唯一可行的良策。

    他叹了一口气,“我明白了,多谢大将军远虑。”

    .........

    沿着延绵起伏的沙丘向希瓦城以北行走约四十余里,巨大的沙丘便消失了,迎面而来是大片半沙漠半干旱的土地,再向前走几里,便是一眼望不见边际的农田,阿姆河两岸到处是肥沃的土地,一条条灌溉水渠纵横其中,这里便是著名的咸海三角洲,土地肥沃,阿姆河带来了丰沛的水量,使这里成为了花剌子模文明的摇篮,这里也是花剌子模人的第二大聚居区,十余万花剌子模人分布在延绵三十余里的广袤平原上。

    天色已经麻麻亮了,此时正是十二月深冬,白色的晨雾笼罩着荒芜的土地,寒风呼啸,一座座村庄里俨如死一般的沉寂,不少房屋还冒着烟,显然是刚刚被烧过,到处是残垣断墙,一幅破败的景象。

    再向前走五里,便是三角洲内最大的的城池土城,此刻在土城外的辽阔原野上,聚集着从四面八方被驱赶来的花剌子模民众,扶老携幼,身上披着毯子,女人抱着孩子,男人则牵着马匹,马背上驮着他们微薄的家产和赖以活命的粮食,队伍中间还夹杂着一辆辆运载着老人和儿童的马车和牛车,车上还有部分能带走的粮食和财物,儿童的哭喊声、老人的咒骂声,牛马的叫声,唐军骑兵则持矛在两边催促。

    花剌子模民众在寒风中瑟瑟抖,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惊恐和不安,他们得到的消息是,他们的土地上即将爆唐军和阿拉伯军队的战争,所有人都必须迁往希瓦城避难。

    在土城西面的旷野中,堆积着唐军挨家挨户搜来的多余粮食,三角洲是花剌子模盛产粮食之地,家家户户都有一点余粮,除了能携带走的部分,其他多余的粮食都将付之一炬。

    粮食堆积得俨如一座小山,还不时有骑兵飞驰而来,将一袋袋粮食扔上了小山,从昨天晚上开始,唐军便开始大规模驱赶三角洲的花剌子模民众和搜集粮食,这已经是第二批民众,第一批民众约两万余人在三更时已被送走。

    这时,荔非元礼带领一队骑兵从土城中出来,高声问道:“这一批有多少人?”

    一名军官上前禀报道:“回禀将军,这一批约有二万五千人。”

    “那就不等了,即刻把他们送走,命令弟兄们每人来取一袋粮食。”

    “是!”

    军官一挥手,“准备走了!”

    号角声吹响,负责押送这一批花剌子模人的一千唐军骑兵从四面八方飞驰而至,他们每人取走一袋粮食,便开始催促花剌子模人动身,队伍开始向南出了,庞大的人群越来越长,形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难民队伍,他们洒泪告别家园,扶老携幼,向希瓦城进,路上不时有新的花剌子模人加入。

    远远的,一队唐军骑兵从南方飞驰而来,为校尉大声问道:“荔非将军可在?”

    “在土城门口。”有人答道。

    骑兵立刻加鞭,向土城奔驰而去,土城门口的粮食山已经被唐军浇上火油点燃了,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