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刘夏这边,已然迈入刘渊的乾德八年。

    关中,郑县,在渭水之阴的这大片膏腴沃土上,开春以来,臣服于刘夏王朝的顺民们便极为兴奋,他们将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土地了。

    到今岁,三年约期已满,夏国的屯田改制,终于要落实到最后一步了。去岁末,朝廷便下了诏书,民部亦向各地发放公文。责成各地官府,将符合要求的屯田,正式落户于屯民。

    刘渊与中枢对此事是极为看中,这关乎着夏国上百万屯民的稳定,关乎大夏朝廷的公信力,不容有差错。民部并御史台,都派出专员,下各郡县,对此事进行监督执行。

    郑县作为渭南大县,县内屯民一向不少,以当年兵灾之故,全县除了少部分的自耕民田与军功田外,剩余超过六成都是屯田屯民。到今岁,符合三年之期的屯民足有七千余户。

    响应朝廷的政令,从初春冰雪消融后,县里所有官吏都被动员起来了,分派下乡,一亭一里地分派土地。在这三年间,全县所有的土地、屯民,都已被统计完毕,官府档库都有备案。似郑县这般准备充分县邑,此次执行起朝廷政令,倒是简单,只需按着在册的田亩、户民记录,落实下去就行了。

    不过饶是如此,七千余户分田到户,再加一些官属耕具的置换,郑县上下官吏也是忙到焦头烂额。县令一身作则,亲自带人,走遍全县,几乎走断了腿。

    小竹乡,是如今郑县的第一大乡,乡里人口足有七百余户,其中又有近三百户乡民,是屯民。如今的郑县令郑竹,就是出身于此,或许是为了让县令大人“荣归故里”,小竹乡的屯田到户被放在最后。

    从郑竹携几名属吏与数十县兵入乡开始,整个小竹乡便热闹不已。屯民们对即将属于他们的土地望眼欲穿,自然热烈欢迎郑竹的到来。至于其余乡民,不管新老,得知乡里传扬已久的“小竹乡的骄傲”归来,免不了要来凑个热闹。

    多年过去,郑竹早已蓄起了小胡子,面上带着威严。左右扫视着欢迎他的乡民,他见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亲善地打着招呼,而后颇为亲民地发表一番演讲,祝愿乡民们走向未来“美好的生活”。

    经过足足五日的时间,郑县最大的屯民之所,屯田落户,方才施行完毕。随着最后一户的信息被核对完毕,发放土地契牌与契约,嘱咐其保存好,郑县此次屯田之改制,宣告结束。

    “记得一年之内,当至县城,交付粮食,以赎买尔所用耕具耕牛!”一名属吏还在叮嘱着那名看起来十分老实的庄稼汉。

    在老汉身后,大抵是其两个儿子,都是面带喜色。从今日过后,他们就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了,他们一家六口人,耕作有近七十亩地。

    老汉已经想着,有了土地,一岁之劳作,足以偿还官府。二子年纪也快到了,再劳作一年,也该给他娶个细君。周边仍有不少荒地,得空再开垦些,过三年,家里又可收获一部分土地。

    老汉想得很多,很远,他是从来没有对未来这般充满期待,充满希望,整个人似乎焕发了第二春一般,满是干劲儿。

    一家父子的表现,郑竹在一旁全数看在眼里,心里默默松了口气,这两个多月的时间来,他的神经一直绷得紧紧地,全县的奔走,太累了。如今总算完成了这差事,没有出什么差错。

    “多谢县令大人!”老汉携二子拜倒。

    “要谢就些皇帝陛下,谢大夏朝廷!”郑竹露出笑容拱手道。

    当了这么些年官,郑竹却是越来越懂为官之道了。成长的不只是年纪,还有能力与见识。

    “大人,这大夏郡县,只怕再无一县一邑能如我郑县这般如此迅速,如此完美地处理好屯田改制,前后历时不过三月!”县丞走到郑竹身旁,拱手道,言语间满是叹服。

    “大人从三年前起,就尽心为此事做准备分,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