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又叛了。这一次,刘诞实则只是台面上的人物,真正与刘范扳手腕的是一帮益州本土世家。

    在刘焉时代,益州世家是被一直刘焉压制着的,及刘范继位,延续着刘焉的政策,对不法世家豪强进行打压。但在局势的把握与各方势力的平衡上,刘范远不如其父那般老到。

    益州的世家们慑于刘焉,但对刘范,可不会怕,再勾连上对帝位有野心的刘诞,一场遍全国的叛乱再起。这一次,有益州本土世家的支持,叛军后劲十足,刘范难以短时间平定。

    所幸蜀汉不是全国皆叛,除了中立势力之外,还是有不少益州世族坚定站在刘范这边。大义在手,人心思定,再加东州集团牢牢地守卫刘范,最终的胜利者还是刘范。

    刘诞之乱,前后耗时近两年,蜀汉在此次内乱中的损失远甚于赵韪之乱。益州南部几郡离心,南蛮入侵,北边的张鲁亦不敢寂寞,侵占了益州不少地盘。这也是当年,北方大战之时,刘渊能放心东顾全力对付赵、魏、楚的原因。

    对整个益州来说,两次大乱,伤了筋骨。但对刘范而言,他的帝位确是完全坐稳了,有点破后而立的意思。乱世出英雄,从大乱之中,涌现出了不少人才。似张任、甘宁,是完全崛起于益州军中,与大将军吴懿分管兵权。其他如张松、秦宓等人,俱出仕于成都。又有黄权、李严等臣受召,为刘范重用。

    在北方三国休战的这几年,刘范腾出手来,整军向南,收复益南诸郡,消除割据不臣。其后以张任为主将,历时一岁多,击退南蛮,掠得南蛮人口过万,使南部暂宁。

    休整一岁,再图北进,命甘宁领军出梓潼,一战而袭得葭萌关,斩首两千余,杀张鲁爱将杨昂。尔后甘宁统益州将兵,顺势北出,将张鲁的势力完全赶回汉中,蜀汉内外之祸乱,方得暂消。不过连年累月的征战之后,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蜀中,如今的益州,士民疲惫,亟待休养恢复。

    而在南方,真正的主角,还得属楚、吴两方,刘、孙各自据有长江中、下游,从孙坚时代起,便相爱相杀。

    孙坚、孙策父子之统御江东,进攻性十足,然过刚易折,这是通理,两父子颇不得江东世族之心,哪怕孙策也开始施以怀柔政策,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妥协。

    孙氏父子似乎都逃不脱宿命,在去岁夏,吴王孙策外出狩猎,摆脱侍卫,亲射熊,遇刺而亡。

    孙策一死,吴国国势再挫,动荡不已。这一次,孙策还没有来得及定下继承人,便故去。嗣君问题,令吴国朝堂风起云涌。

    一干世家臣子,极力地拥护孙策之子孙绍继位,聪明人都看得出这干世家打的什么算盘,幼主继位,方便于他们掌控吴国。而在孙氏内部,也分为几派,有持立孙绍者,有议立孙权者,还有人提议由孙策之叔昭义将军孙静继位。

    在军队中,亦不统一,孙策之亡令吴国乱象横生。这一世,没有随孙策草创江东的功勋,周瑜在军队中的威望远远不足。

    但最终,还是周瑜牵头韩当、黄盖等孙氏老臣,并江表虎将,全力支持孙权,再由王太后吴氏拍板,张昭、桓阶等良臣鼎立支持,确立孙权。吴国嗣君之争,告一段落。

    孙权初继位,朝局不稳,人心不定。不过孙仲谋何人,哪怕年方二十,却有雄主之资,极有气度。知晓自己继位,上下多有不服者。政事上,尽付大权于张昭、桓阶,军队中则以周瑜为大都督,统率吴国全军。自己则深居王府,读书习武,韬光养晦。短时间内,吴国安宁。

    而在吴国深陷继位之争时,上游的楚国按捺不住了,在蔡瑁等人的怂恿下,发水陆大军五万,顺流东进,进攻吴国,兵临柴桑。彼时,新主未立,吴军军心不定,柴桑以西之吴土,尽数沦陷。

    也就在柴桑守将周泰、董袭、蒋钦等人,率吴国水陆军士,拼死力战下,方抵挡住蔡瑁所率楚军精锐。蔡瑁非庸才,统军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