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病危,梁太宗担忧他的病情,半夜梦到魏徵来辞别,惊醒后忍不住哭泣;张公谨去世,梁太宗亲自治丧,悲不自禁,有司说“日在辰、阴阳所忌,不可苦”,但梁太宗却说“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情发于中,安知辰日?”说完痛哭。

    认为宫中的宫女幽闭深宫十分可怜,于是挑选出数千人尽皆放归,让她们另寻亢俪。

    贞观六年时,亲自理狱查找冤假错桉,最终确定四百囚犯该处死刑。于是放他们回乡归家安顿后事。次年秋,四百囚犯尽数归来,无一私逃。

    李绩卧床久病不愈,太医说需要龙须烧灰配药,梁太宗就亲自剪掉胡须;将军李思摩中了箭,太宗亲自帮他吮血。

    而这位李思摩,其实应该叫阿史那思摩,他是东突厥贵族,尹利可汗曾孙,但后来却成为梁朝名将,在梁太宗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誓死效力,立下汗马功劳。

    而这些功绩,也仅仅是梁太宗功绩的冰山一角。

    除此之外,梁太宗还曾吞蝗,以示上下一心、灭除蝗灾的决心。

    阵亡将士的骸骨,因饥饿卖子女的贫苦之人,治国的文臣,征战的武将,宫中的宫女,狱中的死囚……

    全都能够感受到这位千古一帝的光辉。

    或许有人会说,这都是作秀,无非是剪个胡须、收点尸体而已,值得感恩戴德吗?真的很重要吗?

    真的很重要。

    因为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君主能够做出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表达了一种态度。

    而这种态度,往往就是区分明君和昏君的分野。

    那些看起来很聪明,最后却变成昏君、暴君的皇帝,最开始的变化是从何开始的?

    或许就是从觉得这是作秀开始的。

    当一位皇帝逐渐习惯了自己万乘之尊的身份,越来越远离百姓,不再为民间疾苦所触动,不再将文臣武将的效力而感激,将百姓的劳役和武将的牺牲当成是理所当然……

    那么他距离昏君或者暴君,也就不远了。

    可以说,梁太宗是个真正的性情中人,他开放、包容、情感炽烈,这种精神不只深刻地影响了他身边的人,也影响到了所有梁朝的子民。

    甚至这种炽烈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整个华夏的性格中,展露出整个华夏文明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面。

    正如这首诗最后所说的:这些内容,不是单纯地夸耀太宗如何战无不胜、如何开疆拓土,也不是单纯地夸耀太宗多么英明、擅长治国。

    而是要让子孙后代明白,王业之艰难。

    太宗皇帝能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并不是因为某种侥幸,而是因为他深知其中的艰辛,不敢有一刻懈怠。

    在太宗皇帝之前,说起治世,往往言必称三代,也就是夏商周。

    但很显然,夏商周是遥远的奴隶制社会,或许那时候曾经有过“禅让”、“尧舜圣人”、“周礼”等等一系列美好的回忆,但那终究是带了滤镜的。

    而在太宗皇帝之后,说起治世,却是公认三代以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够超过“贞观之治”。

    而《贞观政要》也成了古代帝王的必修课,堪称满分答桉。

    这是时代、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智者,给出的盖棺定论。

    ……

    此时,孟原也在关注着玩家们的进度。

    虽然他关注李鸿运的时间最多,但先通关的却是赵海平。

    在这个副本中,赵海平将他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由于不用带任何增强军事技能的天赋,让他在天赋选择上更加自由,更容易复现秦王的操作。

    不过,李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