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郭昌存可不知道徐文良的女儿是到下河村出游。

    而徐文良倒有几分镇定,指着村头第一家,“前面就是我家倩倩同学的亲戚。”

    此言一出,车上的郭昌存,还有中央调研组的同志都表情怪异起来。

    有人欢喜,有人愁了。

    因为,就在刚才,远远能看到下河村的时候,郭昌存就向他们介绍过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正是把着村口的第一家。

    这让郭昌存有点哭笑不得,半开玩笑道:“文良同志啊,看来你是没这个好运,休息这半天喽!”

    车上的人都在笑,倒是让徐文良有些莫名奇妙。

    ......

    调研行程徐文良是烂熟于心的,也知道今天调研组要到下河村的张贵林家进行走访。

    但他还真不知道,张贵林就是齐磊的姑父。

    本来还挺庆幸,上午过来感下齐磊四姑盛情款待,顺便看一看那个让他恼火的小男生。之后就可以直接归队,展开下午的工作。

    现在倒好,碰一块儿了。

    此时,徐文良也是苦笑,郭昌存说的对,他这个陪女儿的上午看来要泡汤了。

    其实,这也不是郭昌存想要看到的结果。

    当中巴停在村口,郭昌存下车,对上推车到近前的徐文良,两人相视一笑。

    意味深长。

    郭昌存沉吟了一下,“既然碰上了,那就一起吧,毕竟你在这个位置上。”

    语带双关,位置...更深层的意思是,你在这个位置,就要说这个位置的话,不要惹麻烦。

    对此,徐文良通过一路上女儿的开解,也想开了不少。

    给了郭昌存一个肯定的答复,“郭厅放心,本来休这半天就不合时宜。”

    郭昌存点了点头,拍了拍徐文良的走臂,引着众人迎向等在路边的齐玉华,还有下河村的干部。

    ...…

    齐玉华作为白河子镇,乃至整个尚北市最大的农业承包大户,接受调研组走访是一个必然的行程。

    这可能也是尚北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成绩了。

    毕竟,这种集中农业的模式,在当下的时间节点,放眼全国也属于比较超前的思维。

    尤其是齐玉华和张贵林的背景更值得深挖。

    张贵林是某野战军旅参转业,齐玉华则是是动荡年代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庆城油田采油二厂主管后勤的副厂长。

    89年辞职下海,经营起一家油田设备公司,96年又毅然回到家乡做起了新兴农业。

    目前已经在白河子镇承包了1000多晌水田,并带领下河村民试验性地搞冬季木耳养殖。

    这样有看识,有能力的模范农户,在尚北已经算是门面了。

    调研组在经历了两天的煎熬之后,也终于看到了一点尚北的“诚意”。本定半个小时的走访,却是足足呆了一上午。

    详细了解了齐玉华一家的情况,包括大规模种植的经验,还有遇到的问题,也算是宝贵的经验了。

    最后,调研组成员以及省市领导,就在齐玉华家的院子里围坐一团,算是展开了一次临时的谈话会,主要还是听取基层百姓的心声。

    其间,上面的领导问到齐玉华夫妇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层面的帮助。

    对此,齐玉华也只能暗自无语。

    困难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少。就白河子到尚BS区的那条路,就是阻碍发展的最大的问题。

    但是,做为一个过来人,一个也曾经在领导位置呆过的人,齐玉华也懂什么叫“位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