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摆脱“岸防舰队”的帽子,对于海军建设也非常上心。

    在费迪南殿下和帝国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奥匈帝国海军得到了大力扶持,建造出了“联合力量级”这种跟得上时代的无畏舰。但是费迪南殿下的野心可不止这点儿,看到隔壁的意大利正在建造安德烈亚?多利亚级之后,他又睡不着了。比起13门356毫米主炮的安德烈亚?多利亚级,只有12门310毫米主炮的“联合力量级”就完全被碾压了。

    作为堂堂神罗帝国的传承者,怎么能被区区意呆利压倒?因为奥匈的军舰设计能力有限,费迪南殿下就向德国求援。此时德国已经有好几款新型战舰,对于奥匈这个重要盟友,他们并没有留一手,拿出了所有的型号让这位殿下挑选。

    原本德国是准备推荐他们的国王级,也就是德国版的伏羲级。但心气很高的费迪南大公却不满意,他认为,这一级战列舰虽然性能不错,但主炮小了点儿,并不能对意大利的安德烈亚?多利亚级形成压倒性优势。于是他就看上了德国正在建造的巴伐利亚级,这一种390毫米主炮的战列舰。

    是的,大公是准备玩一次大-跃-进,把本国战列舰的主炮从310毫米级别直接跳到390毫米级别上。这也是世界各国主炮口径提升幅度最大的一次计划。

    至于主炮的问题倒是完全不用担心,就连德国的390毫米主炮制造技术都是从奥匈的斯柯达公司引进的,当年他们和中国的技术合作可没白玩。可以说在本位面,奥匈帝国拥有仅次于中国的大口径火炮制造技术。

    最初奥匈是准备完全照抄巴伐利亚级的设计,反正德国连全套图纸都给他们了。但后来他们尴尬的发现,帝国的资金不太充裕,无法满足同时建造两艘的需求。于是费迪南大公就只好郁闷的让设计师修改,奥匈的设计师们就在巴伐利亚级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设计,他们减掉了一座后主炮塔,又调低了航速和续航力,这样一来费用就大幅度下降了,总算满足了可以同时开工两艘的要求。

    于是就有了这款原时空历史上没有的“伊丽莎白皇后级”战列舰,虽然这是缩水的巴伐利亚级,但也是奥匈帝国距今为止建造的最强大的战舰了。“伊丽莎白皇后级”的标准排水量达到34500吨,三座三联装390毫米主炮,最大速度22节,续航力5000海里。虽然航速和续航力被砍了很多,但是装甲却一点儿没缩水,360毫米的主装甲带,130毫米的水平装甲,400毫米的炮塔和指挥塔正面装甲,可谓防御惊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级战舰的命名还有个波折,原本它的名字是被定为“神圣罗马帝国级”,但这个名字实在太拉仇恨了,假想敌意大利不爽就不用说,就连亲密盟友德国也心头不舒服,这种事关正统的事情,是开不得玩笑的。在接到德皇威廉二世的私下抗议后,费迪南大公就只好把舰名改为他婶婶“伊丽莎白皇后号”(也就是茜茜公主),另一艘就用了他叔叔的名字“约瑟夫一世皇帝号”。

    “伊丽莎白皇后号”和“约瑟夫一世皇帝号”这“两口子”是1912年6月动工,比意大利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晚了大半年,但奥匈帝国的建造速度却快多了,这两艘战舰在1915年2月和4月就分别入役了,比意大利早了半年。

    这两艘战列舰的表现也确实不负众望,在科西嘉海战中,表现极为抢眼。英法的那些战列舰根本打不动它们的装甲,而它们的390毫米重炮却是极为要命的东西。英国的非洲号前无畏就是被伊丽莎白皇后号一炮打爆了,还有邓肯号、快速号和新西兰号前无畏,以及法国的让?巴尔号无畏舰也都是死在它们手里。要不是奥匈帝国的海军官兵素质差了点儿,英法的损失还会增加。

    ………………………………………………………………

    科西嘉之战后,协约国的情况就不怎么好了。陆军损失大都还好办,反正英法拥有广阔的殖民地,炮灰多得是,又有中美两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