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性能和火力,装甲车辆也是如此。

    不过,虽然国内的交通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国外的环境也是要考虑的。毕竟这会儿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么重视交通,也没有哪个国家的道路桥梁都修得像中国那么变态。按照战略预想,今后的战争绝大部分都会在国外生,北方和西北倒是好说,南方那些热带丛林和湿地就不好办了。所以武器重量问题还是要适当考虑,这个重量也不能太夸张了,要不然出国作战怎么办?

    中国的坦克是在191o年底开始研制,按照当时最大的几家假想敌日本、俄国、英国的特点进行研。因为日本是最大的假想敌,解放台湾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第一款坦克就被定位为水6两栖坦克。

    不过因为半位面的坦克是中国明的,所以“坦克”这个名词就不能用了。所以本位面的“坦克”名称还是回归它的本义“装甲战车”,简称“战车”。

    这第一款坦克,哦,战车就是1型1911年式。这种战车的蓝本是原时空苏联的t4oa型轻型坦克,当然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设计。比如把原版的汽油机换成了柴油机,重新优化了构型,并把铆接改为焊接,单人炮塔换成了电动式双人炮塔,使用了更好的装甲等等……

    这些措施使的重量“水獭”比起原型t4o加重了一些,但防御力、度等性能还比原版有了上升。

    “水獭”两栖战车的车体设计新颖,与船的形状近似,前部宽大而低矮,车体前部呈流线型,并有防浪板,炮塔装在车体略靠后的地方。车辆尾部有个四叶片螺旋桨,水上行驶时靠它驱动,并由2个舵操纵航向。车体还有浮动油箱以便增加车辆浮力。悬挂装置采用独立扭杆式,每侧有4个负重轮、-个托带轮。并且它采用了宽型橡胶履带,使其可以在泥泞、水网稻田地带顺利通行。

    该型战车的车组成员为三人(驾驶室一人,炮塔两人),全重6吨,车长46米,车宽26米,车高22米。动机功率1oo千瓦。最大公路度6公里时,水上浮渡时b公里,最大行程48o公里。装甲厚度b-6毫米。武器是一挺2毫米高射机枪,炮塔可3o度转动,备弹156。另外在车体前面还有一挺b毫米航向机枪,备弹26。

    目前“水獭”已经正式列装,主要装备对象都是南方的主力部队和海军6战队。

    按照现在的眼光看,“水獭”无疑是一款非常成功的战车,但文德嗣还是觉得因为它考虑了浮渡要求,所以装甲和火力都比较贫弱,在南方使用当然很适合,但是到了北方,可能就会存在生存力不足和火力不足的缺陷。

    所以,他又让有关部门再设计一款适合北方地区使用的战车,这就是2型192年式“狼獾”战车。这种战车的蓝本是原时空苏联的t8轻型坦克(注意,这是1943年登场的t8轻型坦克,不是1976年服役的t8主战坦克。

    t8轻型坦克苏联在二战期间最先进的轻型坦克,但因为租借法案中提供的装甲车远比轻型坦克更适任侦查与联络的任务。因此,所有的轻型坦克生产工作于1943年1o月取消,总共只有2o辆t8被生产了出来。之后战争期间苏军就没有再展轻型坦克了。也可以说,这是二战终极版的轻型坦克。不过在这个时代它绝对不能算轻型。

    “狼獾”战车的车组成员为三人(驾驶室一人,炮塔两人),全重11吨,车长4-米,车宽2-米,车高21米。动机功率14o千瓦。最大公路度6公里时,最大行程55o公里。装甲厚度1o-6o毫米,其中车体前装甲板厚4o毫米,炮塔装甲板厚2~6毫米。采用电动式双人炮塔,炮塔可3o度转动。副武器是两挺b毫米机枪,一挺是装在炮塔主炮旁边的同轴机枪,一挺是装在车体前面的航向机枪,备弹26。

    因为还是实验装备,“狼獾”的主武器现在还没最终决定,有关部门一共推出了2毫米、3毫米、45毫米三种口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