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善栋的这一个电话过后,李峥干脆屏蔽了所有陌生号码。

    按照这种人的性格,如果自己说不动,难免会请辅导员、班主任或者别的什么人来做说客,出于学习方便,李峥实在不想加这么多人进屏蔽名单,不如不要给他们发挥的机会。

    一旦把这些人和事屏蔽掉,世间终于再次回归美好。

    李峥的工作重点也逐渐从实验流程转向论文撰写,电镜操作彻底交给了莫念和史洋。

    也许是学轮眼的能力使然,也许只是幸运,李峥自己也没想到,第一次成立一个小组攻坚课题,就得以让每个人发挥100%的能动性。

    领袖除外。

    他暂时还是不要完全发挥比较好。

    就这样,科学边际一路高歌猛进之下,周六凌晨,论文初稿已发送至周毅的邮箱,最终定题为——、

    【The CryoEM method MicroED as a powerful tool for small molecul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周毅半夜爬起来,只看到标题就已经惊了。

    这个味儿……这个味儿……

    对!

    是《Science》味儿!

    周毅继续向下扫去。

    作者一栏,李峥、史洋和莫念的名字排在前三位,并标注“?”注明为第一作者。

    常刻晴、林茉茗、屠夷寇,紧随其后。

    但在最后面,还是出现了周毅的名字,并标注“$”通讯作者。

    在这里,将周毅列为通讯作者并非生拉硬套。

    摆在最后也绝不是不尊重。

    相反,往往通讯作者才是重量级人物。

    通讯作者通常都是承担课题的经费、论文把关,并且负责投稿,与同行和审稿编辑沟通的那位。

    将通讯作者列在最后进行区分,一方面给了第一作者应有的荣誉,另一方面也让大家看清了是哪位大佬出的资源搞的事情。

    这种作者制度虽然谈不上两全其美,但总比不分青红皂白,永远把大佬的名字摆在第一个要好得多。

    至于周毅,前前后后搞了这么久,无论是实质上还是礼貌上,确实也都配得上通讯作者之名了。

    名字这么一摆,周毅想要李峥去掉都不太好去,也只得苦笑一声,继续向下翻看。

    论文并不长,21页的内容,实验图表占了一半,仅有的十页文字内容中,引用文献还占了两页。

    乍看很水。

    但这其实正是此类论文的黄金分割比例。

    至于措辞之严谨,排版之精美,图片之舒适。

    周毅实在无法相信这是母语是汉语的人写出来的,也无法相信这是第一次写论文的人能达到的水平。

    人在看简洁舒适论文的时候,自己的心情难免也会变好,这21页,周毅丝滑看完,也不过20分钟,提了三、五点可有可无的意见后,便又将邮件发了回去。

    此时他才注意到,初稿邮件也抄送了胡增武,请他指教。

    正当他准备关机接着就寝的时候,网页一响,胡增武竟也是个夜猫子,回信已然传来——

    【已阅,虽从一云嘴里得知一二,但看到初稿,依旧震惊。】

    【成果固然极具开放性,论文的完成度同样是巅峰水平,一云至今不及其足踝。】

    【如周院长确为通讯作者,愿为实验数据与成果负责,建议立即投稿,我会联系《科学》方面的朋友,给第一次发论文的作者一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