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虽然多数发达国家航天发展也陷入停滞,但他们的技术储备摆在那里,随时有可能被点燃,此前太空竞赛的引线是政治,而这一次很有可能是资本。

    如果继续为了稳妥起见而维持现状,也许5年可以,10年可以。

    但总有一天,竞争对手的航天事业会被什么东西点燃,我们运载火箭技术将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并被其大幅度超越。

    届时,人们看到竞争对手一年的成果,胜过这边十年的苦功,继而引发的政治影响,只会比一次发射失败严峻百倍。

    相反。

    发达国家航空事业的停滞,恰恰是我们超车的黄金机会。

    这十年,正是黄金十年。

    与其他停我也停,不如抓紧时间实验新技术,上马新项目,为我们航天事业的飞跃积蓄能量。

    其实,这样的创新派,始终都有,沈听澜这一代人的思想也并不比前辈们高明。

    只是,挑战新技术,就意味着遇到更大的风险。

    也许用十几年也摸不出什么新技术,碌碌一生。

    也许像今天这样发射失败,前途尽毁。

    且航天规划往往是以十年为界的,从计划到成果的周期,往往也会大于领导的任期,多数时候,反而只有一线研究员和工程师才能从一而终。

    幸运的是,随着沈听澜这一代人的成长,他们逐渐掌握了话语权,也遇到了支持新技术路线的领导。

    十年前,院领导力排众议,批准黄二研发。

    为了弥补失去的时间,为了利用这金贵的十年,黄二计划采用超过90%的新技术,远高于国际平均的30%。

    这样飞跃式的前进,当然会承受前所未有的风险。

    从黄二立项那一天起,它便饱受争议。

    有人不愿自己专精了一生的技术被淘汰而非议。

    有人为了远离风险撇清关系而非议。

    有人为了打击自己的仕途对手而非议。

    有人抱着“中华航天”的荣誉牌匾而非议。

    即便如此,沈听澜这一代人依然顶住了压力,排除万难,将黄二送上了发射台。

    当它陨落太平洋之前,整个团队,根本没人设想过发射失败的结果。

    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无论是老航天的怒火,更高层的愤怒,还是民众对劳民伤财的指责,

    没有一个,是他们能够承受的。

    李峥听到最后,身体已经抑制不住剧烈地颤抖起来。

    他好像看到了那个形单影只,放下一切,单枪匹马与世界为敌的女人。

    当她一路飘摇撑到终点的时候。

    迎接她的却是万丈深渊。

    “所以……也不要麻烦你妈妈了……”林逾静抹着眼睛道,“咱们就算能进院里……也许那时她已经不在了,黄二也不在了……再说,咱们又能做什么呢?”

    “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李峥搂着林逾静道,“就算什么都没做成也没关系,就当是学习工程学了。”

    “可……”林逾静咬牙道,“如果没了妈妈,没了黄二……我会讨厌那里的……”

    “是啊,没人能让你学你不喜欢的东西。”

    李峥松开了手,跳下了车。

    “突然想起老大爷最后说的话了。”

    “任何时候都不要绝望。”

    “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绝望,是对人的绝望。”

    “是独善其身,还是接受现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