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不已,可想儿子的心里是如何的欲罢不能,就如老饕闻到了美酒,那里还能舍弃的了。

    戴苍摆摆手道:“文开,不要做儿女之态,如能一展你胸中所学,为父也算心安了!你只管去四川,家中不要担心。如果你在那里能站稳脚跟,为父随后就来,这微官小吏不做也罢。”

    戴梓眼眶一红,低下头去,肃然道:“多谢父亲成全!”

    而此时,王斌正坐在房中,继续完善着他的图纸,毕竟,许多东西都是只记得外观,内种奥妙则是难探。每一天,他都在纸上写写画画,把各种有可能做成的火枪,火炮,炮弹,子弹等物全部都写画了出来。

    华夏制造出了*,但用于*,军事上太少。宋亡元替,阿拉伯人将*技术学了去,带回了欧洲,最终促进了欧洲武器的变革,欧洲人将*制造成了枪炮,最终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华夏的*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7世纪前后,欧洲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

    17世纪初,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炮。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霰弹和榴霰弹。1846年,意大利人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线膛炮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至今线膛炮身还被广泛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所有。

    *明朝时已经出现,但没有后世的引信,用来引爆的引信通常为一根中空的芦管内置药捻,装填前根据所要射击目标的距离裁剪相应长度,开炮前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发射。

    这样的发射方法是非常危险的,点燃*产生的火焰从炮弹跟炮管的间隙窜到炮弹前方,极容易引燃暴露出来的药捻,导致提前爆炸甚至炸膛。

    《清会典•武备》中记载威远将军炮发射*的情景:“用时先将*装入药室,间以木,加土寸许,然后将炮弹放入前膛,弹外用*填实,再隔一层湿土,最后用腊封炮口。发射时,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

    *的缺点多,不安全,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制作起来费时费料,不但清军不喜欢用,就连西方军队也不普遍装备。拿破仑战争时期装备最多的是实心炮弹,鸦片战争时英军用的也是实心弹。

    至于*,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人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发明的,即便连当时工业革命前的法国人都造不出来。

    *是用先进引信技术的*、榴散弹。打得远、安全性好、爆开的时机也准确,专门对付大规模进攻的步兵。

    *的难点在于引信。当时先进的时间引信的结构大体上是一段中空,两端开口的木管,内装一种燃烧速度很稳定的慢燃*。木管上标有刻度,使用时炮手先估算一下发射距离,从火炮手册里查出距离和炮弹种类对应的飞行时间,再按引信上的旋钮调整引爆时间,同时在引信的相应位置打个孔,最后塞进炮弹的引信孔。

    这时,引信的一端露在弹体外,另一端与炮弹内的*接触。最后把炮弹塞进炮膛,引信的位置朝前。由于滑膛前装火炮的内膛直径略大于炮弹的直径,*爆炸时一部分火焰从炮弹和炮膛间的空隙渗透到炮弹的前方,直接点燃了引信露在炮弹外的部分,炮弹在空中飞行特定的时间后,引信按先前调整好的时间燃烧到炮弹内*的位置,点燃*,炮弹爆炸。

    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