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三子定王朱慈灿,一直以来下落不明。历史上到康熙十八年三藩之乱接近尾声时,满清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抓获了一群占山为王的土匪,其中一个和尚叫朱慈灿。岳乐发现他的经历与崇祯的皇三子十分相似,极有可能就是崇祯的皇三子朱慈灿。康熙随即下旨道:“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御笔一挥,崇祯的皇三子朱慈灿就以一个谋反土匪的罪名被除掉了。

    崇祯皇帝的四子永王是朱慈焕,李自成兵败,他与兄长们走散,彼时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他一路流浪到河南,后又到了凤阳,被前朝的给事中收养,并让他改为王姓,以避过满清的追捕。

    王给事中死后,他又流浪到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他已经七十五岁,有了一妻一妾,六子三女和一个孙子的大家庭。对自己的身世,他一直守口如瓶。但他在为儿子取名时,按皇家传统,所有的儿子都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终为清廷发觉,朱慈焕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

    朱慈灿否认自己造反,而且他确实没有造反的证据,但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康熙拒不承认朱慈焕的真实身份,将朱慈焕父子一应凌迟处死,唯一的孙子也暴死狱中。

    王斌正在想着这些事情,听到朱若兰叫自己可以称呼她为“阿兰”,不禁心里一荡,抬起头来,月光下,却发现朱若兰正亮着一双眼睛看着自己。

    王斌心里暗叫糟糕!自己重生以来,事业还没有干出个什么,却已经是连连惹下情障。先有吴锦萍,毕竟那是自己到这个时代以来第一个喜欢的女孩,可这后面的熊莹,再到眼前的朱若兰,自己又要如何收场。

    后世不是有个大嘴说过吗,“我当年也是个痴情的种子,结果下了场雨……淹死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会不会什么事没做,就被淹死了,王斌艰难的张了张嘴唇,低声道:“朱姑娘,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朱若兰听到他叫自己“朱姑娘”,心里一阵失望,不过很快就释然,毕竟两个人的交往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天,这就证明了他是一个谦谦君子,而不是油滑之徒,也证明了自己没有看错。

    朱若兰抬头看着头上的一轮明月,她只是个十七岁的女孩,忧愁来的快,也去的快,她看了眼王斌,眼光中若有迷离,轻声地说道:“满清在金沙江沿岸封锁的很严,我想明天先去沐川镇一趟,然后走川西去成都,再图良策。”

    朱若兰从怀里拿出一封信,递给王斌道:“王公子,当日官兵围山,我怕自己冲不出去,所以就写了这封信给你,打算留在一处隐蔽地,希望将来能帮到你。”

    王斌打开书信一,里面全是一些人名和籍贯,比如湖广唐六,贵阳祝水等等。

    朱若兰道:“王公子,这是一些私盐和兵器的买家,清兵破寨总要走,这些人总要回来的。”

    王斌心里一热,生死存亡之际,朱若兰不顾自身安危,却还想着帮助自己,王斌拿起信,默默塞进了怀中。

    朱若兰继续道:“王公子,后山我们藏身的山洞里面,有不少的银子,清兵破了山寨,我也没法带出去,这些银两就转赠于你,作为你起事的一些帮助吧,这也算是我报答你的救命之恩了!”

    王斌忙摆摆手道:“朱姑娘,这怎么可以,这些银子还是等你以后东山再起时,再回来拿吧,我先暂且代你保管。”

    朱若兰微微一笑道:“王公子,无所谓了!山洞里银两不少,你要赶快带走。一旦清兵搜山,这些银两就无从遁迹,不能让银子落在鞑子手里!”

    王斌点头应诺,见“一枝梅”郁郁寡欢,知她心情不好,便想办法的说一些开解话和后世的笑话给她听。果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