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多人抽出素质最好的300人组成护场队,剩下的3000人分成4组,每组750人,分别由忠叔,王前,另一个忠仆老田和自己负责一组。

    由于井盐生产需要分工协作,故而井、灶、笕中都需有各类专门工匠。基于此,王斌把600多工匠暂时分成40个组,每组15人,每组分别由手艺最好的6个井匠、灶匠和笕匠担任匠头,副匠头。然后把这15个组分到各自的750人组中去,这就形成了每15个工匠带75个青壮,90个人组一小组,共40小组。

    康熙年间严禁民间武装,因此300人的队伍就叫护场队,手中也只是木棒。护场队暂时负责井灶生产的安全,以及防卫工作。

    有经验的工匠熟悉井盐的生产分工,王斌的家仆和忠叔也在盐场多年,不用王斌操心,各个盐井,灶开工的开工,淘理塞井的淘理塞井,修灶的修理盐灶,找新井的找新井,一时整个滩台区都忙碌了起来。

    由于招收的人大多都是湖广各地的流民,身无分文,都没有银钱,所以王斌提前发了半月的工钱。流民也纷纷搬进了清理过的废弃房屋里。

    井灶上需要购买的材料和各种器械,再加上提前发给流民的工钱,王斌从刘崇年那拿的5000两银子一下子去了一大半。

    这几日,王斌都忙着招人、恢复井灶的事情,不可开交。忽然董平来找他,说是刘崇年来了,叫他晚上在“太白酒楼”吃饭。

    由于太忙,王斌都忘了刘崇年那边的情况。想起来,应该是盐商那边有了消息。

    华灯初上,富顺县最大的酒楼“太白酒楼”门口挂出牌子“今日包席,恕不接待”。正是晚饭时辰,酒楼里觥筹交错,热闹非凡,来的人共做了两桌。为首的一桌是刘崇年、刘兴权、盐商黄有亮,以及王斌,作陪的却是本县县令,以及县里的主薄董翰林。

    另外几桌坐着本地的几位名人及一些豪族,富顺的腐朽阶级基本都到了。这些人大多数都认识王斌的祖父及父亲,见到王斌到来,一个个都主动来打招呼,王斌也赶紧一一回礼。

    黄有亮是山西府人氏,常驻四川成都府,王斌一过来,黄有亮便迎了上去。他打量了一下王斌,赞了声道:“没想到王家还有王天助这样的人才,王老太爷是后继有人啊!”

    王斌心中一动,忙上前还礼,朗声问道:“黄总商谬赞天助了,不知黄总商可认识家祖,家父?”

    大家坐下,黄有亮道:“天助,十几年前我听家父说起过令祖。王老太爷当年可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能文能武,为人乐善好施,在四川名气很大!你的父亲也是一条慷慨豪迈的汉子,武艺精通,身手不凡,听说已经英年早逝,实在可惜!现在,王家一族复兴的重任就压在你身上,你肩上的担子很重啊!”

    王斌试探的问道:“不知黄总商和山西范家的人可熟悉?”

    黄有亮拍了拍王斌的肩膀,沉吟了下道:“天助,我年少时放荡不羁,常年在外晃荡,和黄氏族亲闹的很不愉快!我只是黄家的一个偏房子弟,不然也不会被发配到这地荒人稀的四川府来!山西范家,家大业大,权势熏天,我一个旁门庶子,又怎么能高攀人家呢!”

    王斌忙拱手道:“多谢黄总商告知,黄总商太客气了。”

    黄有亮既然不愿意谈山西范家,说不熟悉,自己当然不会强迫对方,也许对方对自己家族和山西范家的恩怨真的不知。

    看下面的人已经坐定,王斌站起来道:“各位,本来我还要请大家去寒舍一聚,作为天助回乡之邀,今日父母官在此,有为天助从成都远道而来的客人,各位乡亲也在,天助就借此地邀大家共聚,也算是和众位乡亲,众位好友认识了。”

    众人都谢了礼,王斌坐了下来,董平的老子-董翰林,他今日是来做公证的,是为双方的签约文书做个背书。他见黄有亮和王斌谈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