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祭奠也是从夏朝就已经开始。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因而成为固定的仪式。

    大雪山和老君山上自然也是忙碌一片。家家户户都在灶房的北面,东面,或者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祭灶当日在灶王像前供瓜果、花生瓜子,点心等物,然后将旧像焚之,焚香点烛,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

    对华夏人来说,年关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辛苦一整年,盼的就是阖家团圆的这几天。

    王斌进了宜宾县城,发现街道两边尽是流民,一个个衣衫褴褛,许多人冬日还穿着单衣,中间夹杂着孩童的哭声。妇女抱着婴儿,眼神呆滞;老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低头垂泪;流民们蓬头垢面,面黄肌瘦,说话有气无力……

    城外已经有几口粥锅在放赈施粥,这是城中的富户所为,官府前几天是休沐日,现在还没有人管。宜宾城的流民实在太多,施粥份量有限,看起来是没有办法人人有份了。

    王斌沉默了一下,指着街上的流民对身边的家丁道:“黄三,怎么有这么多的流民?我记得前一阵子街上没有这么多人啊!”

    黄三道:“少爷,听说这是朝廷的旨意。因四川人口稀少,耕地荒芜,无人耕种,便鼓励外地人来四川开荒。但现在是冬日,居无定所,也没有农活可干,所以才有这么多的流民露宿街头。”

    四川经历多年战乱,人口稀少,耕地荒芜,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要求流寓外省川民查令回籍,“蜀中民寄居邻省者,现在查令回籍。”行各省地方官执行。甚致由川渝地方官捐资筹粮接应安插,但效果仍不明显,归鸿仍然寥寥。

    川渝的残破,人力稀缺依然困扰着川渝的恢复。于是在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开始从外省移民垦荒了。

    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因四川归乡人数太少,川湖总督蔡毓荣上疏要求大力招外省流民入川开荒。清廷随后下旨,要求各类官员,有功名者,或投诚军官,都纳入了招民奖垦范围。吸纳流民范围不限于流寓在外的川人,还包括了愿意入川垦荒的外省人。

    这也是王斌上次在重庆府时,六爷不敢当街过于放肆的原因。蔡毓荣正在大力招募流民入川垦荒,自然一切都要以此为本,安定团结为要。

    宜宾与云贵两省接壤,水路到湖北又是瞬息即到,所以宜宾一下子成了临近几省移民的首选之地。

    只是时值年关,寒冬腊月,这么多的流民出现,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另一个家丁许二愣道:“公子,这些流民口音各异,云贵湖广、川人都有。如今正是寒冬腊月,酷寒时节,官府就要休假,流民又不能去野外开荒种地,真是可怜啊!”

    蹚古道、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华夏史上每一次的移民大潮,都是天灾伴随人祸,中间夹杂着难民们的白骨累累和血泪斑斑。

    即使是春夏,也不会有人在乎这些难民们的死活!官府要的是政绩,急功近利,简单粗暴,而不会在乎过程。

    历史上满清为了开垦四川的荒地,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湖广填四川”就是其一。在遗民迁入四川的过程中,由于过于简单粗暴,因而在迁移途中,移民死者甚众,往往到者不足十之六七。

    如果当权者爱民如子,稍微用一点心,做好沿途的安排,也不至于那么多百姓在迁移途中白白丢了性命。

    不过想想也能明白,满清要的是开垦荒地,增加赋税,那里会管你这些汉人泥腿子们的死活!

    王斌对黄三道:“官府即将休沐,根本无心去管。饥寒交迫,不知道有几个流民能撑下去!你安排人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