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是半信半疑。至于地球,太阳的旋转,他们虽然道听途说过,心底里却是觉得不可思议。

    和后世不一样,王斌并没有列入英文课程。这时候的日不落帝国还没有兴起,工业革命也是在100多年后。王斌的目的是把汉语推向全世界,就像后世的English一样。

    虽然很多人,都对其中的道理疑惑不解,但是他们吃王斌的饭,自然会义无反顾的把这些知识传授下去。

    这50多个“民办教师”,他们已经经历过太多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面对一个没有恶意,没有盛气凌人的主家,再加上一个月5两银子的高薪,没有任何人会说半个不字。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这国文课本上的卷首语“少年中国说”是王公子你亲自作的?”离开房间时,一个“民办教师”问道。

    “是的!”王斌点了点头:“这也是我对咱们这些孩子的期望!”

    深秋的黎明,薄雾散去,太阳刚刚升起,整个山林都披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王斌从房屋里面出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山林的静谧。

    大雪山的山腰处,一处巨大,平坦的地方,建起了整齐划一的新房屋。原来山里散居的苗人,汉人们基本上都是各居山道两侧,形成了两个五六千人以上的大村镇。只不过镇子中间用一条巨大的山道隔开,山道一侧居住为汉人,一侧为苗人和其它一些少数民族。

    这一排排的新房屋都是由水泥制成,就连其间的道路也是水泥板铺成。一丛丛移栽的小树也是整齐的分布在路旁,也就是大家的住房前。再加上村镇旁流淌的溪流,参天蔽日的大树林,亦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模样。

    在靠近两座村镇的一大片空地上,同样也有一排几十间房屋,这里本来是王斌修给一些重要人物居住的地方。不过事急从权,现在先征用来作为学堂,自然是再也合适不过。

    新建的房屋与平常的房屋基本一样,唯一区别的是房间大些,门窗大些,彩光条件好。大的房间可以和后世的中小学教室媲美,摆上二三十张书桌绰绰有余。几十间房屋下来,基本上可以容下三四千人。容纳大雪山上的儿童,基本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其中的20多间房屋用来做学生的教室,两间教室是教师们的办公室,一间作为教师们的休息室。

    另外的20几个房间是教师们,学生们的宿舍。

    山上的流民们也没有闲着,一起来帮忙,只是几天功夫,把整个房屋前的大约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地方周围修的是平平整整,一个杂草都没有,作为学堂的操场。操场靠墙的地方,是一个高台,用于集会讲话时登高使用。

    按照王斌的要求,在校舍的周围建起了一道低矮的水泥墙,校舍的一角则是早已经建起了供教师们,学生们解手的厕所。

    挨着学生宿舍的两座房间则是饭堂和澡堂,供教师和学生们就餐和洗澡用。

    至于学堂的名字,王腹黑无耻的套用了后世大家耳熟能详的希望小学,只不过名字改成了“希望学堂”。

    一块宽约一米,三米左右高的、刻着“希望学堂”四个红字的石碑就矗立在学校大木门正门前左边的平地上。在木门右首的平地上,一块同样大小的石碑则刻着“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的字眼,同样是王某人无耻地剽窃自后世的杰作。

    两块石碑一左一右,白石红字,吸引着来往的学校师生和过往的山民们。

    这是“希望学堂”的开学典礼,很多父母放下了手头的活计,亲自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希望学堂”。100多名山上的孤儿也在李破奴的组织下,到了学堂的操场上,阿元和石头也在其中。

    王斌亲自参加了第一天的开学招生典礼,学堂的“民办教师”们坐在一张张从山下买上来的木桌前,对前来上学的学生们进行一一的登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