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便起驾回宫。

    众臣伴驾而回。

    京城之内,无数议论如生了翅膀一般,传递了大街小巷。

    起初人们还不相信,这一场内乱到底什么事,众说纷纭,直到张静一敕封辽国公的消息传出,一锤定音,这新县果然热闹了起来。

    本地的商户,本是不敢轻易开门做生意,因为还不知情况如何,现在纷纷开了门,新县的商业区,已恢复了以往的热闹。

    军校的生员们,也都志得意满,虽是经历了一夜的疲惫,可只休息了两个时辰,随即各自调遣出发,前往各地发掘奸商们的家产。

    新县的县衙里,也是喜气洋洋,大家干活,明显的比从前更有劲了。

    此番平乱,肯定是有赏赐的,新县侯赏了,他们就或多或少的都有功劳。

    何况现在自己的县令,已成了辽国公,国公啊,自从靖难之后,朝廷两百年没有实授国公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这说明啥?说明新县侯不但立下了赫赫功劳,而且还简在帝心,跟着这样的人干,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甚至许多的少年人,也开始摩拳擦掌。

    明年的时候,军校还招生,看着这样下去,那东林军校,只怕将来的前途肯定是不可限量的。

    而且招生的人数也多,这对寻常的平民子弟而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进了去,就是辽国公的得意门生,不敢说将来能飞黄腾达,但是只要好好干,一辈子衣食无忧也是好的。

    这未来的考试,对于平民子弟而言,就是读书人眼里的鲤鱼跃龙门,不试试怎么成?

    现在书铺里,到处都是各种考学的资料书,一些人发现了商机,将这十万个为什么,还有语文和数学的知识,修撰出各种考学的资料,而且所用的纸张很劣质,这也没办法,毕竟考学的人家庭条件摆在这里,便宜的书更容易卖出去。

    今日书铺的买卖,又比从前好了,大家买了书回去自学,偶尔也有人四处去请教,学习的气氛很高。

    张静一则亲临囚室,一个个对这七家人严加拷打。当然,他自己是不动手的,这等事交给武长春去做,最是合适不过。

    这家伙保持了持续用刑接近一年半没有整死人的记录,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一份份的供状,便摆在了张静一的案头上。

    张静一看着这如蛛网一般密布的人际关系,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样的供状是越来越多,不过在核实比对之前,张静一却是秘而不发,这些东西放出去,只怕又不知多少人要遭殃了。

    倒是到了第三日,张顺来了。

    此番,张顺却是穿着礼服,身后带着一干禁卫,神情难得的肃然,口里道:“新县侯张静一接旨。”

    这不是中旨,若是中旨,不会如此隆重的。

    据闻皇帝已开了廷议,众臣公推了刘鸿训入阁,倒是没有多少的反对意见。

    一方面是陛下的支持,陛下支持,那些阉党谁敢不支持?另一方面,刘鸿训在清流之中的声誉素来不坏,几乎是一面倒的局面。

    而议的第二件事,就是张静一加封辽国公。

    事情还算顺利,虽有人提出疑虑,但是没有激烈反对,于是便算是捏着鼻子认了。

    因而翰林院拟诏,宫中批红,内阁签发,一套流程下来,合理合法。

    张静一随即接旨,朝张顺方向行礼,张顺很乖巧地侧身避开,而后宣读了旨意。

    紧接着,张顺便笑嘻嘻地道:“干爹,恭喜,恭喜……”

    张静一接过圣旨,低头看了看,确凿无疑之后,才笑着道:“名利于我如浮云焉,我的心愿是天下太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