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伊萨山区前哨战使得联军上上下下都开始紧张起来。山区是极其容易遭遇伏击的地方而且不适合机械化部队展开。联军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卫星、侦察机等等所有能用上的手段全部用上,行军速度也稳重到了连自行车都能追上的地步。然而,联军再也没有遇见敌人。没有任何形式的攻击...敌人又消失了。

    按照原来的计划,通过了伊萨山区后,澳洲东大门就向联军敞开。联军在山区留下两只印军山地师为大军扼守这至关重要的退路。印度政府为了加强其国际地位,强烈要求:“尽一份国际义务”。出于遏制亚洲某个国家的目的联军吸纳了印军,这两个山地师算是其国家的王牌部队,用他们的话说,这两只山地师“可以同时应付两场大规模战争...”。对于这个可怕的豪言壮语联军内部反应不一,在听到印军指挥官自信满满的话后每个人心里都在犯嘀咕。但是这里勉强可以算得上是后方,驻守这里只是以防万一,如果遭到攻击,就算是两万头猪,只要能撑过一天半天的,达尔文的援军就会赶上来。何况再怎么说,他们也是一个国家的精锐部队呀!

    安排好退路后大军继续向前,兵锋直指军事重镇克朗克里。在联军当初的设想是在伊萨山区会有场血战,但是除了一场小小的前哨战后大军就平安无事通过。克朗克里地势平坦,军事位置及其重要,如果敌人扼守住这里,大军就会被堵在北部难以展开。克朗克里没有发生战斗,大军兵不血刃进据克朗克里地区。据当地民众反应:敌人在克朗克里并没有大规模出现,只有零星小部队出现过,在搜集了一些粮食后就离开了。经过搜索,克朗克里地区没有发现敌人踪迹。

    这种古怪的情形让联军大伤脑筋:对方放弃了最适合阻击的伊萨山区;放弃了战略要地克朗克里。占领了克朗克里。联军的兵力可以顺利展开,在今后的战争中获得了战略优势。

    敌人,到底要干什么?

    大军在克朗克里休整数天,补充了必要的给养。联军参谋部经过商量,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己方获得的优势,兵分两路,一路经休恩登至查特斯堡向澳洲东部攻击,目的地为澳洲东海岸城市汤斯维尔或者艾尔,这一路离澳洲精华区直线距离较近,但是实际上这一路多为山区,并不利于机械化军队行进。这一路人数较少总兵力为十二万,联军称之为“B”集团,另一路为主力集团,称为“A”集团,总兵力为十五万,由克朗克里出发至朗芮,经昆士兰州附近向澳洲中部前进,再由中部向南部重镇布莱科尔攻击,如果攻击顺利再向查尔维尔最后以海滨城市米切尔市为终点。如果攻击不顺,则由朗芮东向攻击埃默拉尔德,再攻罗克汉普顿。这一路上基本是平原,道路平坦,适宜机械化兵团作战,但是路途较远。如果能够达成战役目的,澳洲的精华区将被联军收复。敌人的动作再奇怪也不可能放弃澳大利亚最富庶的地区,可以想见,大战将在不远的将来在前方的某一个地方爆发。

    B集团前锋是美驻日装甲49师,身后是意军山地124师负责前锋侧翼安全。自克朗克里分兵后,49师一马当先踏上了前往休恩登的道路。行军近十天他们到达了目的地休恩登。休恩登依然阙无敌踪平安无事。休息了一天后,49师再次出发,向着下一个目的地前进。

    米拉的装甲团原本拥有15辆M1艾布拉布斯重型坦克,但是艾布拉布斯重达60余吨的体重不适合山区的道路而被留在了更适于坦克冲击的A集团,米拉对此十分不满,可是他也知道,在15辆庞然大物隆隆驶过后,山区脆弱的道路将再也无法通行任何重型装备。无可奈何的米拉只能接受这个事实:他所在的团攻击力被消弱了一半。

    但是所有的重型装备换成了轻型后也不是没有好处,整个队伍的行进速度快了很多。米拉是西点军校毕业的优秀军人,他明白山区不适宜机械化部队战斗,因此他和长官一样尽力催促部队加快速度,可是在离开休恩登的第十三天时麻烦终于来了:前方报告,在前面最险要的一段公路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