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只是帝王和后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是没有资格享受的,除非是年老体衰或是患病的大臣,皇帝才会特许坐轿子。

    今天来拍蔡京马屁的官员没有恁般年老德高的,所以蔡府门前只有马,没有轿子。

    而蔡京的马屁也不是想拍就拍的,必须得排队,武好古在蔡府的门房递了名敕、礼单和一个红包,然后就被带到一间耳房里面候着,耳房里面还有十好几个人在等候。应该都是上门来溜须拍马的芝麻绿豆官。武好古顿时有了一种在后世银行拿号排队的感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叫道自己?也不知道排队拍马屁有没有VIP号这会事儿?

    武好古和米友仁互相看了一眼,就在角落里面寻了把椅子坐下,西门青则扮作武好古的跟班,就站在他身后。

    就在武好古和米友仁旁边,有一个穿着青色儒服的男子,年纪很轻,约莫二十四五岁,长得非常儒雅,端坐在椅子上坐着等候。

    这男子认得米友仁,见他坐在自己身边就愣了愣,低声问:“元晖兄,你也来了?”

    米友仁笑道:“蒙亨兄来的,小弟就来不的?”说着他一指武好古,“这位是家师武崇道,今日小弟是陪家师来拜访蔡学士的。”

    “武崇道?画中第一人?”

    “正是。”武好古拱了拱手。

    米友仁又指着那名儒士对武好古说:“老师,这位是白蒙亨,郑州司户参军,左文林郎。”

    白蒙亨的“蒙亨”是字号,此人的大名叫白时中,历史上也是徽宗、钦宗二朝的重臣,不过如今还是默默无名的小官。

    司户参军是个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的小官,一般授予新科进士,而左文林郎其实就是文林郎,加个“左”字只是说明得授此官的人是进士出身的好汉。

    宋朝曾经两度给一些低级文官的阶官前加上“左”和“右”,以区别出身。不过大家在互相介绍和称呼的时候,往往会隐去“右”而突出“左”。譬如陈佑文的文林郎就是“右”的,但是没有人会称呼他为陈右文林,通常都称他为陈文林。因为没有进士出身在官场上是丢人的事儿,没必要特别突出一下了。

    “久仰,久仰。”武好古向白时中行了一礼。

    白时中也客气的还了一礼,然后就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也没有和武好古、米友仁再说什么,眉头还微微皱着,似乎有些忐忑。

    武好古猜想此人一定是第一回来拍蔡京的马屁,担心送礼太薄,马屁拍不上去……拍马屁这事儿,对于家境不富裕,又没捞到肥缺的官员来说,还是挺不容易的。

    ……

    “哦?武大郎和米元晖来了?”

    蔡京这时刚刚洗漱完毕,正坐在内堂里面吃蟹黄包子呢。蔡家的蟹黄包子可是讲究的很,用的蟹黄都从平江军购来的。是每年八九月间,用平江军阳澄湖的螃蟹煮熟,取出蟹膏蟹黄,用猪油炒熟,然后装罐密封,运到开封府来的。因为路途遥远,制作工艺讲究,所以一罐蟹黄在开封府的售价都在数十缗不等,是非常昂贵的食材——至于后世史书上说蔡京家的蟹黄馒头每个成本要一千三百缗那是瞎扯淡,蔡京是贪官又不是冤大头,辛辛苦苦凭本事贪来的钱能让下面的人这样随随便便蒙骗走了?

    “父亲,这是礼单。”蔡攸双手奉上了武好古送上的礼单。

    不过蔡京没有接,他两只手上各捏个蟹黄包子,正津津有味啃着呢。

    “是甚好东西?”蔡京问。

    “是范文正公的《师鲁帖》。”

    “《师鲁帖》?”蔡京扬了扬眉毛,笑道,“还真是好东西啊,叫他们来见。”

    “现在就来?”蔡攸看着老爹正吃包子呢,有些不确定的追问了一句。

    拍马屁也要讲个先来后到吧?武好古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