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就快说吧,老夫反正是束手无策了。”

    “那就继续以周为师吧,”纪忆笑道,“周国现在不是在发行银行券吗?咱们也照葫芦画瓢吧。”

    “银行券?怎么发啊?”

    纪忆早就想好了,当下就笑道:“周国发行的是和银两币挂钩的银行券。咱们可以发行和铜钱通兑的银行券……当然了,在发行银行券前,也得学习周国,先成立一个专管发钞铸钱的大宋银行。”

    “那可是太府寺的职权啊!”余深立即提醒,“太府寺的为宫内办事的……”

    纪忆苦苦一笑:“这不是周国的办法吗?要不咱们再等等?若是周国的办法行之有效,咱们就借鉴一二?”

    “不行,不行。”童贯摇头道,“侵夺太府寺的职权可不是小事……要不就把大宋银行归在太府寺,由宫中参与管理?”

    “这个……”纪忆想了想,“还是由官家圣断吧。”

    由宫中的内侍去当中央银行行长是有点不妥,不过找个进士出身的文官去当行长也强不了多少。

    人才的问题,始终是摆在大宋新政面前的一道坎儿。

    与此同时,东南商市那边又有大量的新政人才没有出路,对朝廷也怨言颇多,说不定还要闹革命……

    一想到这道绕不过去的坎儿,纪大相公就有点脑仁疼了。因为他非常清楚,只要科举不废,新政人才在官场上就没有什么上升通道可言。而官场的中上层只要被传统的科举出身的文官把持,新政就会阻力重重!

    可是要废科举而大用新人,纪忆也是不敢的这可是同全天下读书人为敌的事情啊!

    而且现在新式学堂的数量非常有限。如果不算军学,整个大宋的高等新式学堂只有区区几所,而且除了青城学宫之外,都集中在京东、上海两家商市之中。

    而和新式大学配套的新式书院,同样集中在开封府和沿海几大商市之中。而新式大学的课程又和传统的儒家教育大相径庭,没有读过新式书院的儒生根本没法上大学。

    如果废科举而用新学,至少在新式教育普及前,天下三百数十州的寒门士子,就没有上升之途了!

    真要这么个搞法,沿海商市是满意了,可天下三百数十州就该揭竿而起了……

    ……

    两府集议还在进行的时候,武好文和武好德两兄弟,联袂步入了崇政殿。

    崇政殿中还有一队父子,便是大宋官家赵佶和刚刚改封东海郡王的赵楷。

    赵楷和赵佶长得很像,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而且很有才气。

    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书画琴棋,不管是儒家经典还是新式学问,全都有所涉猎,在许多方面还堪称天才。如果由他继承赵佶的皇位,那么赵佶的“古今帝王才艺第一”的地位,恐怕就得让给儿子赵楷了。

    等武好文、武好德兄弟行过揖拜之礼,赵佶就笑着招呼二人落座。

    这个待遇可真是有点特殊了,武好文好歹也是重臣,他现在是东海相,正奉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地位相当于尚书和九卿,在官家跟前赐个座也没什么。可武好德不过是个东海郡王府伴读,儒林郎,而且还没有进士出身。怎么也赐了座?

    不过武好德却一点也不觉得不妥,他早就习惯这种特殊的宠爱了……

    赵佶温言问武好德道:“好德,你二哥和你说过担当送亲副使的事情了?”

    他给武好德安排了一个送亲副使的临时差遣,职责是送庆德公主出嫁,而送亲正使则是东海郡王赵楷。

    苏东坡的长子,现任的郁州云台学宫司业苏迈也会同行,不过他的临时差遣是和亲使,职责是替东海郡王赵楷和武好古的女儿武美娘保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