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现在就将此重任托付给你了,务必在一个月内,将囤积在辰州的粮食和草料,分出一半运往军前的复州城。只要兵粮足备,咱们总能把幽州军耗死在辽东!”

    “臣恭领圣旨。”

    耶律延禧选择旅顺为进攻目标,其实还存着拼后勤的想法。他虽然出动了四十万大军,但是背靠辽河流域的大粮仓,在后勤供应上是有一点优势的。

    而武好古虽然控制着海路,但是燕地素来缺粮,本身也需要从辽东买粮。在耶律延禧决心攻打旅顺之后,辽粮海运的路线,自然被完全掐断了。没有了一年二百多万石的辽粮,武好古的幽州必然会缺粮,也许就没有足够的粮食可以供应辽东前线了。

    这样,耶律延禧就能依靠持久战把武好古的幽州耗干净!

    安排好了辰州和辽河河口的防务以及搬运粮草的事宜,耶律延禧终于可以放心南下旅顺府了。

    大辽天庆二年八月初一,耶律延禧的御帐从辰州开拔。在超过二十万契丹、渤海和汉人兵将的护送下,浩浩荡荡的南下。仅仅用来三天,在八月初四,就抵达了紧挨着旅顺府的复州城。八月初五,象征着大辽天子的日月神纛,便高高矗立在和大黑山遥遥对望的笔架山之上。

    ……

    就在耶律延禧驻跸笔架山,超过三十万辽兵压向旅顺府的同时,远在幽州的武好古,却遇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麻烦,而且还不小。

    兵太多了!

    准确的说不是兵多,而是前来应征的壮士太多了!

    武好古本来以为只有幽州的小公民们会挺身而出,保卫幽州共和。他们毕竟是幽州共和政权的小主人和接班人,他们不保卫谁来保卫?

    可是出乎他的预料,在幽州属于被统治阶级的贫下中农,也都爆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哭着喊着要保卫共和,要去和契丹人拼命……

    在幽州各地设立的募兵点前,全都是排着长队,兴高采烈的贫下中农,人数肯定超过了二十万!如果算上应征的骑士、府兵和应募的“小主”,幽州军的总兵力恐怕都能靠近四十万了。

    这下真不知道是辽兵比较多,还是幽州军比较多了?

    “大王,这个是好事儿啊!兵多好打仗嘛,而且这是人心所向啊!”

    “大王,装备的事情好办,减省一点便是了。铁甲配不齐就用纸甲凑合,天津铁不足就用武州铁打造兵器……能用就行了。”

    “军饷也不发愁,共和府已经发布通告了,凡是非点集的骑士、府兵,一律不发军饷。可是应征的勇士一点都不少,看来都是真正拥护共和政府的好汉子!”

    “是啊,咱们可不能寒了壮士的心啊!尽可能多招点兵,大不了分几路出击!”

    共和执政府的议事厅中,三司六房六监的头头们正七嘴八舌发表着意见。都是一个意思,要把拥护共和的幽州贫下中农都招募进军队。

    管他四十万还是五十万……打天下还嫌人多?

    而且幽州的贫下中农都热爱共和,觉悟那叫一个高啊!没有军饷也肯入伍,你还有什么话说?

    那边陶节夫和张克公可是出了高价在募兵,可有几个幽州人去应募的?寥寥无几啊!

    这说明什么?说明共和主义得人心啊!人民群众都心向共和了,谁能忍心把他们往万恶的君主专制的火坑里推?

    肯定不能啊!

    “可是咱们没有那么多粮草啊!”

    武好古眉头微皱,提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按照原本的计划,幽州军在征募到“小公民”和一部分骑士、府兵家的大兄弟(年长的弟弟)后,总兵力(包括辅兵)应该可以达到二十多万。

    可是现在起码四十万,多一点就奔五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