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的备用品,说不定战争开始都不会投入使用,放在乌尔姆只是多做一些准备。但是这件事既然被谢洛夫知道了……

    “似乎印度一架化学工厂爆炸,好像死了好几万人。”很有诱惑力的想法,不过这张牌现在不能动用,现在就算是这批化学武器炸了,苏联也利用不上,北约只是处在军事劣势,远远不到双重劣势甚至山穷水尽的时候。一定要到了这么一个时候,苏联集团的优势全世界都看得到了,媒体不断的洗脑也无法让北约国家民众相信的时候,出了大新闻才能让这些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的民众惊醒,政府原来一直在欺骗他们。

    这就和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炸了之后迟缓反应,给民众造成的影响一样。不是谢洛夫瞧不起对面,切尔诺贝利炸了,最为艰难的时候至少有准备打时刻准备打核战的十万红军干冲上去用命防止灾害扩大。福岛的情况远远没有切尔诺贝利爆炸恶劣,却因为美日两军不敢行动,硬生生拖成了重大事故。

    同样的事情如果在对面发生,这么有人权的军队,应该把人员撤离后就什么都不做了吧?从思想上来说,还是苏联红军更加可靠一些。

    把电报销毁后,谢洛夫开始给马库斯沃尔夫回信,“沃尔夫同志,情报非常重要。相信这种情报并非是一个普通的特工能够提供的,我希望在接收到的第一时间开始,在更换一次联络密码情报,不要问为什么,如果有困难的话,克格勃愿意提供资金。”

    谢洛夫已经猜出来这份极具分量的电报是谁提供的,斯塔西王牌间谍京特?纪尧姆上尉。同时也是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秘书。他知道这个人是因为这个人后来暴露了。而斯塔西当年撒网到联邦德国的近万名间谍,还有多少像是京特?纪尧姆这样的人,哪怕就是冷战结束了都没有人知道。

    德国人从间谍人员的选拔上,甚至比克格勃更加严格,控制力更是无处不在。斯塔西的间谍除非是被查出来,否则绝不会出现因为对使命的怀疑主动投奔西方。这点连克格勃都比不上,但是德国在情报作战中一直有一点在不断吃亏,从一战到二战再到冷战,不断跌到在同一个坑中。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德国人对自己的技术太自信的缘故,德国的情报人员兢兢业业完成任务的时候,在联络密码上德国的情报部门一直都认为绝对无懈可击,现实总是在不断打德国人的脸,他们每次认为自己的密码绝对不可能被破译的时候,通常都是对手已经对德国的行动了如指掌的时候。

    京特?纪尧姆这个斯塔西暴露的最大间谍,就是因为民主德国的密码再次被破译,所以从谢洛夫认识了马库斯沃尔夫开始,斯塔西的情报联络密码就在不但更换,早应该在一年前落网的京特?纪尧姆这次带回来了重量级情报就是明证。

    接到了谢洛夫的回信,整个斯塔西再次开始启动新密码库,可以说在这方面克格勃比斯塔西要强一些,马库斯沃尔夫还是比较尊重莫斯科的意见。

    处在柏林的斯塔西再一次开始调整,莫斯科的卢比杨卡也同样在策划一个任务。这是一个长期潜伏任务,准备用来执行的人员,克格勃同样准备和斯塔西联手,两个情报组织分别派出一个行动队,尝试进入美国柯达集团的总部。

    “主席,一个商业集团,我随便安排一些人进去就行了。根本不用你亲自关注。”第一副主席切布里科夫大将轻松的说道。博布科夫、齐涅夫、茨维贡都纷纷点头,一个做胶卷的公司,还用费这么大的劲专门研究么?

    “这不是要从柯达偷技术,而是一个长期潜伏计划。可能耗时十年才能见到效果,而且我需要的间谍,要商业和军事能力都具备。”谢洛夫左手托着脑袋一副不为所动的样子,让四个克格勃的首脑都脸色一变,脑海里第一个想法就是主席认真了。

    一旦涉及到长期计划准备,克格勃的首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准备的进攻土耳其计划,谢洛夫用十几年的准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